——以《我在阴间送外卖》为例探析产业变革

一、现象级案例:小团队撬动大流量
由知了互动团队打造的AI短剧《我在阴间送外卖》(简称《送外卖》)以“3人团队+两个月周期”的极简配置,在小红书创下单集50万播放、总曝光100万的战绩。这背后映射的是一场席卷影视工业的AI革命:通过Stable Diffusion、Runway等工具,制作成本压缩90%,玄幻场景精度达像素级,虚拟演员实现24小时“零风险”创作8。正如中文在线AI动漫部总经理周立强所言:“AI已实现数周内生成完整动漫短剧,为二次元赛道开辟新可能。”3

今日视觉灵动创始人接受第一财经的采访,当消费遇上AI|短剧成本直降90%、演员永不“塌房”却难逃表情呆板

二、数据透视:AI短剧的爆发逻辑

市场规模井喷
《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(2024)》显示,2024年短剧市场规模达504.4亿元,同比增速34.9%,首超电影票房4。艾瑞咨询预测,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,用户渗透率超80%24。
成本效率革命
传统短剧单集成本5-10万元,AI制作可降至5000元以下。以《送外卖》为例,团队通过自研Lora模型控制角色一致性,省去场地租赁、演员片酬等重投入,成本降幅达90%8。昆仑万维SkyReels平台更实现180秒视频一键生成,颠覆线性制作流程8。
题材适配优势
AI在科幻、奇幻类目展现碾压性优势。如博纳影业《三星堆:未来启示录》通过AIGMS系统生成三星堆文明场景,入围国际电影节AI单元;触飞瑞拓《白狐》仅4人团队即完成剧本生成-画面制作全流程,周期缩短2/312。

今日视觉灵动创始人接受第一财经的采访,当消费遇上AI|短剧成本直降90%、演员永不“塌房”却难逃表情呆板
三、技术瓶颈:情感表达与叙事逻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尽管AI重塑生产链,但关键环节仍待突破:

情感颗粒度不足:AI生成角色常现“面瘫式”表演,难以传递复杂情绪。如快手《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》虽实现特效突破,但角色微表情仍需真人面部捕捉辅助17。
叙事连贯性缺陷:剪辑环节依赖人工干预,AI尚无法理解故事起承转合。九州文化尝试AI配音时发现,情绪还原度不足导致观众代入感断裂8。
文化适配难题:海外市场拓展中,AI生成的“迪士尼式分镜”虽提升制作效率,但本土化叙事仍依赖人工调校6。

今日视觉灵动创始人接受第一财经的采访,当消费遇上AI|短剧成本直降90%、演员永不“塌房”却难逃表情呆板
四、未来图景:人机协同的共生生态

创作模式迭代
“编剧-AI导演-数据运营”新三角关系成型。如众星影业运用DeepSeek完成70%剧本修改与宣发分析,人力转向创意策划与情感校准8。爱奇艺则通过“横竖屏分层+AI造剧”重构5亿用户娱乐习惯3。
技术融合突破
AIGC工具正从单点突破走向全链整合。昆仑万维SkyReels集剧本生成、3D建模、BGM定制于一体;快手可灵大模型实现2分钟高清视频生成,向长内容演进58。
商业范式创新
品牌植入从硬广转向剧情共生。高鹏飞团队探索“动态植入”模式:根据用户反馈实时调整产品露出,实现广告ROI提升300%8。抖音《无名特工队》、快手《新世界加载中》等AI单元剧,则开创互动叙事新场景8。
五、行业启示:技术理性与人文温度的平衡术
正如影视学者王天海所言:“AI短剧的优势在效率革命,但护城河仍是人类的情感共鸣。”6当前赛道已形成清晰分野——

AI主导区:玄幻/科幻类高概念题材,依托低成本特效与快速迭代抢占市场;
人机协作区:悬疑/现实类目,AI承担场景生成与数据反馈,人类聚焦情感打磨;
人类核心区:文艺/历史剧,依赖文化深度与表演张力,暂难被技术替代。
这场变革的本质,是工具理性与艺术感性在数字时代的再平衡。当技术抹平生产门槛,内容的价值锚点终将回归人性洞察——正如《送外卖》的成功,不仅在于AI赋能的视觉奇观,更在于其对“外卖骑手平行宇宙”的社会隐喻引发共情。或许,未来的分水岭不在于“用不用AI”,而在于“如何让AI讲好人类的故事”。

今日视觉灵动创始人接受第一财经的采访,当消费遇上AI|短剧成本直降90%、演员永不“塌房”却难逃表情呆板

原文链接

相关文章

免费垂询
在线咨询
企微咨询
企微咨询
顾问名片
顾问名片
看视频号
看视频号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