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白鲨》绝非是一部无懈可击、尽善尽美的作品,却在影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。首先,这是第一部应用「大规模上映」这个概念发行的影片,并配以大量营销活动和电视广告,创下了四亿七千万全球票房的纪录,在电影发行史以及建立好莱坞商业模式上具有深远意义;其次,影片为日后的恐怖片或者惊悚片树立了典范,开启了高成本、高科技和高速度惊悚片的时代,易于宣传和描述的、有利可图的大成本作品越来越受到片厂的欢迎。因此,跟《法国贩毒网》一样,《大白鲨》也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了国家电影登记表下属的保护电影名单。

《大白鲨》诞生四十周年

作为惊悚片,赖以生存的第一要务自然是「惊悚」与否。在这方面,当年尚在练级阶段的史蒂文·斯皮尔伯格做得相当到位,会讲故事的天赋已然初现端倪。虽然「大白鲨」是影片的主角和恐怖之源,但事实上这头名叫「布鲁斯」的鲨鱼模型在电影中出现的镜头非常有限,大部分时间里导演都是用暗示性的手法构建起悬念和恐怖的氛围,鲨鱼对片中人物造成的心理影响远胜于鲨鱼本身的恐怖,斯皮尔伯格对这一点的拿捏恰到好处。当然,《大白鲨》能成为经典,作曲家约翰·威廉姆斯的配乐也功不可没,围绕低音贝斯两个音符展开的主题音乐传递出强大的压迫感,简单却直接,用他本人的话说便是「就像鲨鱼一样无情、势不可挡地向你逼近」。

《大白鲨》诞生四十周年

除了恐惧之外,在《大白鲨》中明显能够看到《白鲸记》和《老人与海》的影子,职业捕鲨人昆特俨然便是另一个亚哈或者圣地亚哥。表面上看,昆特接受任务的动机是为了赏金,但在潜意识中挑战怪物、挑战自然的欲望才是指导其行为的根源所在。在他身上,我们既能看到类似亚哈那样对猎物的仇恨心理,以及贪婪的杀戮欲和征服欲,也能看到像圣地亚哥那般不屈不挠、顽强执着的品质。昆特是这部惊悚片塑造得最好的一个角色,《帝国》杂志在2008年评选了100个最出色的电影角色,昆特能够排在第50位,殊为不易。

 

《大白鲨》在当时的轰动效应也引起了学术评论界的各种解读,比如电影中保留了水门事件后对政治冷嘲热讽的思潮(以罔顾人命、唯利是图的市长为代表);再如将「唯心主义」(以昆特为代表)、「科学」(以胡珀为代表)、「凡夫俗子」(以布罗迪为代表)视为解决问题的三种不同方法等等。个人认为,这些见解固然有理有趣,但实在没必要对一部娱乐电影过分解读,当电影负载的隐含喻意越多,其本身的属性反而显得廉价了,《大白鲨》只是《大白鲨》而已。

 

四十年过去了,以《大白鲨》为代表的生物类惊悚片显然已被玩坏,当鲨鱼、鳄鱼、巨蟒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在二三流惊悚片中时,我们早已不再害怕。惊悚(恐怖)片是最需要与时俱进的类型片之一,对比如今「生态灾变」、「网络危机」、「人工智能」等新恐怖元素的大行其道,再翻回头看看当年《大白鲨》的横空出世,不由感叹那个时代竟是如此单纯。

 

相关文章

免费垂询
在线咨询
企微咨询
企微咨询
顾问名片
顾问名片
看视频号
看视频号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